近日,一支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灵璧县村头巷尾、居民家中,通过面对面宣讲、案例分享、积分激励等多元方式,传播文明新风,推动“节俭办事、礼轻情重”的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宣传方式,让新风理念“活”起来
灵璧县组织开展以“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浸润生活”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明确活动目的与导向。志愿者分组深入居民家中,通过“拉家常”等面对面交流方式,发放倡议书,用朴实语言讲解陈规陋习的危害,直接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倡导具体新风,明确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等具体可行的文明准则,为居民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引。同时在村(社区)主要活动场所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使文明新风吹入生活细微处。
“大操大办看似有面子,实则增加了家庭负担,也扭曲了人情本质。”在灵城镇罗河社区开展了以“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浸润生活”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分组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宣传手册、倡议书,面对面与居民交流,讲解移风易俗知识,了解居民想法和建议,用朴实语言向居民讲解陋习危害,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
北关社区志愿者则聚焦“堂内新风”,在社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并深入居民家中倾听困惑、解答疑问,引导群众在红白喜事、家庭聚会中践行勤俭节约。
典型带动+积分激励,让群众做“主角”
榜样分享显担当。各乡镇组织“家风家训进家庭”“堂内新风”等活动,邀请村民代表、老党员和乡贤现身说法,通过分享“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零彩礼”等真实、正面的身边故事,用“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增强宣传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激发居民从“被动听”到“主动讲”的转变。
积分兑换聚文明。通过县委社会工作部制发的《灵璧县城乡基层治理推广运用积分制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党建+信用+积分”运用机制,在赋分量化规范群众日常行为的同时,着重在农村移风易俗领域,将红白喜事备案登记、抵制高额彩礼、倡导“零彩礼”、参与移风易俗宣传等文明行为量化为可累积的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实用生活物品。
创新群众动员机制。综合运用“榜样带动”和“积分激励”两种手段,通过树立可学可做的身边榜样,并提供可持续的正向反馈循环,有效引导居民自觉践行新风尚,将移风易俗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群众实践。
“韩茂福为人热心,多年来帮助年龄大的左邻右舍收庄稼、代收代办等事务,他真是人好心善的好邻居。”在韦集镇垓下村开展的“家风家训进家庭”活动中,村民代表主动分享自己邻居的故事,引发强烈共鸣。
北关社区邀请老党员、乡贤举办“堂内新风”分享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宣传亲和力和说服力,让群众从“看热闹”转变为“主动讲”
融入节庆文化,让文明新风“扎根”生长
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构建社区党组织引领带动、专业社工组织实施、志愿力量广泛参与的联动治理格局,依托“我们的节日”等重要节点,在春节、元宵、重阳等传统佳节,以及“学雷锋月”“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纪念日,精心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持续完善以“润民心、暖民心、聚人心”为目标的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护苗行动”防拐小课堂、“姐妹义剪”、“文化夜宵”、“便民服务零距离”等志愿服务项目。
“活动真的太有意义了,这孩子远离了电子产品,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一场名为“小身体 大能量”的未成年人健身活动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火热进行。
通过志愿服务的持续带动和榜样示范,鼓励引导群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形成人人参与、互动实践的文明新风尚。(通讯员 李凤)(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