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不能遗忘。本报从今日起策划推出特刊,重温英雄们英勇抗战的那段峥嵘岁月,深入解读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生动呈现安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周恩来(中)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与军长叶挺(右)、副军长(政委)项英合影。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是由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统一组成的。安徽地处华中腹地,邻近南京、徐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中国军队进可以正面阻击日军,退可以于敌后分散游击以牵制日军,为敌我必争之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安徽就成为党领导华中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重要战场。1939年2月,周恩来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研究制定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2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从延安来到皖东,指挥创建、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安徽开辟和发展了淮南、淮北、皖江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与八路军创建的陕甘宁、太行山根据地齐名的全国19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
1931.9—1937.7
“九·一八”事变后的呼号呐喊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安徽各级党团组织号召各界广泛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931年9月22日,中共芜湖临时中心县委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满洲事件”,号召各级党团组织积极“到下层群众中去鼓动宣传,组织群众,发动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同日,中共合肥县委召开党团联席会议,通过《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占据东三省的决议》。安庆、六安、寿县、阜阳等地中共党团组织,也纷纷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的决议。
安徽各界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亡斗争。芜湖作为皖南中心城市,救亡运动声势最大。9月23日,芜湖百货公司店员召开大会,通过印发宣言、传单,报道“九·一八”事变真相;组织宣传队、演讲队,进行抗日宣传和游行示威;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节省开支,支援对日作战;联合各界,共同抗日等五项决议。各行各业的工人也纷纷集会,号召抵制日货。10月10日,芜湖各界人士和学生1万余人在体育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向全国发出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会后举行抗日游行。在皖北重镇蚌埠,全市各界于9月27日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会后举行抗日游行。9月底,合肥市民举行“九·一八”国耻大会,会后组织演讲队、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
全省各地学生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热情高涨,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1931年9月26日,芜湖省立七中师生举行大会,成立抗日救国会,组成28个演讲队,走上街头、码头举行抗日宣传。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发表《告民众书》。10月3日,芜湖学生代表大会在芜湖商业学校召开,成立芜湖各校抗日救国会,通过13项决议,作为全市学生的行动纲领。10月5日,合肥省立第六中学等中小学校和各界群众2万多人,举行大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通电,要求对日作战。宣城、太和、铜陵等地方群众和学生也纷纷举行抗日救亡集会和游行示威。12月,安徽大学和各中等学校学生代表五六百人,前往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抗日,开放人民抗日活动,严惩汉奸卖国贼。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农村留下的抗日救亡标语。
1934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北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1月,先遣队到达皖南,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安徽各地学生和民众纷纷响应,23日安庆市学生救国联合会举行成立大会,发表抗日救亡宣言,40余所大中小学5000余名学生举行游行,高喊抗日口号。25日,芜湖成立中等学校教职学生救国运动联合会,通电支持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斗争。随后,合肥、蚌埠、宿县等地学生也相继成立抗日救国会,开展各种救亡活动,并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月,安徽省学生救国会正式成立并发出通电,号召全省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安徽全境抗日烈火熊熊燃起。
1937.7—1938.10
战略防御阶段的初显峥嵘
1937年11月,日军侵入安徽,国民党爱国将士先后在广德、津浦路南段和蒙城等地与日军激战,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导致安徽正面战场失利,驻皖国民党军队大部分退入大别山和皖南山区,至1938年夏秋安徽大部分地区沦陷。自1938年春,新四军奉命深入敌后,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于皖南岩寺集中整训后,迅速开赴苏南、皖南展开游击战;江北的第四支队也迅速到达皖中进行敌后抗战。
在皖南地区,1938年8月22日,日军4500余人,分8路向当涂县小丹阳进攻。新四军二支队在一支队配合下奋起反击,毙伤日军50余名,迫使日军全部撤退。这是新四军在皖南首次粉碎日军的进攻。1938年7月,三支队进入铜陵、繁昌沿江前线,先后取得马家园、红花铺等战斗的胜利,智取红杨树等被国民党军队放弃的前沿阵地,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击退日军的4路进攻,歼敌320余人。
在皖中地区,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四支队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汽船,一举歼敌10余人,缴获步手枪11支,这是新四军建军后开赴敌后的第一次胜仗,蒋介石专门发来“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的表彰电。为配合武汉保卫战,四支队在合(肥)安(庆)、合(肥)六(安)的公路两侧不断袭击运往武汉的日军及其物资,先后取得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运漕等数十次战斗的胜利,毙伤日军1000余名,毁敌军车150余辆,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的武汉正面战场。
1938.10—1944.1
战略相持阶段的中流砥柱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对正面战场停止战略性进攻,对国民党改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逐渐发挥出中流砥柱的战略作用。
在皖南地区,1939年1月6日,130多名日伪军由宣城出发,在城北水阳镇宿营。新四军二支队一部夜行军60里,于天亮赶到水阳白沙李设伏,歼敌30余人。1月21日,在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下,该支队一部采取长途奔袭战术,迂回穿插逼近芜湖东北郊官陡门日伪军据点,发起突然袭击,仅用8分钟时间,击毙守敌200余人,俘虏敌军57人。新四军三支队驻防铜(陵)繁(昌)沿江一带,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战斗是1939年11月的第四次繁昌保卫战。日军先后出动近4000人进犯繁昌。在谭震林副司令员指挥下,三支队奋起抵抗,经过峨山头、塘口坝等血战,共歼敌450余人,在新四军抗战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40年4月21日开始,日军分3路向皖南发动大扫荡,其中一路5000余人分两股进犯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在南陵何家湾、第一支队一团在父子岭,分别阻击来犯之敌,歼敌600余人,迫使日军回撤。
在皖中地区,1939年初,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二大队在无为县太阳洲伏击,将一船日军14人全部击毙。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在桐东袭击老牛埠、孙家畈等日伪军据点,歼敌200余人。同时,新四军还向友军提供情报,配合歼敌。1939年4月,第四支队把日军邀请国际观光团将到安庆观光,以宣扬占领区稳定等情报,及时向国民党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通报,并配合行动。5月5日夜,国民党旅长丘清英奉命率部袭击安庆城,在反正伪军郝文波部策应下,击毙敌军数十人,焚毁弹药库2处,击毁汽车6辆。
在皖东地区,新四军在津浦铁路东西两侧,不断袭击日军,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39年9月、11月和次年5月,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司令员罗炳辉指挥下,针对日军占领来安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灾难,三次攻打来安县城,歼敌440多人,使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0年9月5日,南京、扬州等地日伪军1.7万余人,分7路扫荡皖东津浦路东地区,企图摧毁路东抗日政权。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和地方武装奋起反击,历时12天,经过大小战斗65次,歼敌600余人,于17日将日伪军全部驱逐出根据地,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在独立作战的同时,新四军还两次帮助国民党友军夺回丢失的防地。第一次是1939年12月21日,日伪军2000余人向全椒县周家岗和古河地区进行扫荡,驻古河的国民党安徽省第五区专员兼第十游击纵队司令李本一不战而逃。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率部以伏击、袭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共毙伤日伪军160多人,收复周家岗、复兴集、大马厂、古河镇等地,取得新四军在皖东首次反扫荡的胜利。战后,为团结抗日,徐海东将古河镇交还国民党友军。第二次是1940年10月4日,日军1万多人大举扫荡皖南,驻守泾县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不战而退。新四军军长叶挺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收复了泾县城。此役历时1周,大小战斗数十次,共歼敌近2000人。战后,叶挺将泾县城连同缴获的日军武器,全部移交给友军。
在豫皖苏地区,1939年1月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部在国民党友军配合下,夜袭驻亳县城东北的芦家庙伪军,毙俘伪军200余人,为东进豫皖苏地区开辟了道路。5月中旬,彭雪枫部主力东征怀远、凤台、宿南、蒙城等淮上地区,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击毙日伪军700余人,俘虏日伪军1165人。1940年2月1日,游击支队奉命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3月16日,日伪军2000余人分数路扫荡萧(县)永(城)地区,第六支队展开反扫荡,历时1个多月,歼敌数百人。6月1日,日军1000余人分4路突然袭击涡北新兴集六支队驻地,彭雪枫司令员亲自指挥,将日伪军击溃。11月14日,日军2000余人,在飞机、坦克、汽车配合下向涡阳、蒙城一带进犯,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板桥地区奋起抗击,毙敌400余人,击落敌机1架,击毁汽车10余辆,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在皖东北地区,1939年6月1日,日军1700余人扫荡灵璧以北张山集地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开展反扫荡,毙敌300余人。7月初,彭雪枫派张爱萍率部到皖东北地区,会同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江上青为书记的皖东北特支协助下,经过对国民党第六区专员盛子瑾的统战工作,开辟了皖东北游击根据地,不断抗击日伪军。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在日军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当局逐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展开愈演愈烈的军事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江南新四军部队遭到重大损失。接着,又调集大军进攻淮北路西,新四军彭雪枫部因众寡悬殊,战斗失利,由豫皖苏根据地退到皖东北地区。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全军辖7个师和1个独立旅,继续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其中新四军第二、四、七师在安徽境内开展抗日斗争,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含皖中、皖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左六)视察淮南抗日根据地,与党政军领导人合影(左三方毅、左五张云逸、右一周骏鸣、右三罗炳辉)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新四军第二师成立后,在担负向西防御、确保淮南路东、坚持淮南敌后的抗战中,不断粉碎日伪顽的夹击进攻。1941年2月,日伪军3000余人向皖东津浦路西根据地进行扫荡。第二师路西部队在凤阳山、朱家湾、瓦屋刘一线进行抗击,并在皇甫山、花山、施集与敌激战,粉碎了敌军的扫荡。4月,第二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经过谢家集、金牛山等战斗,歼灭日伪军800余人。5月至6月,不甘心失败的日伪军5000余人,对路东进行报复性扫荡,遭到第二师的迎头痛击,死伤300余人。至12月,第二师共作战500余次,毙伤俘日军1534人,伪军3787人,顽军3030人。
1942年是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最困难的一年。1月至2月,反击日伪军2000余人对路西定(远)凤(阳)怀(远)地区的扫荡;3月,在定远永康镇至水家湖公路线上伏击日伪军,全歼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1个中队;11月至12月,粉碎日伪军3000多人对津浦路西地区的大扫荡。1943年8月,日伪军1000余人进犯淮南路东根据地八百桥、雷官集地区,二师与敌血战于六合县桂子山,毙伤敌军300余人。10月,一举拔除陈家圩子日伪军据点,全歼日伪军200余人。
在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下,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日趋巩固。
1943年初,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由苏北移到第二师师部驻地盱眙县(时属安徽)黄花塘,师部移驻来安县大刘郢。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出动7000余人,坦克、汽车100余辆,飞机3架,分5路对淮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四军四师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经过朱家岗、马公店、关帝庙等37次激烈战斗,攻克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700余人,至12月中旬取得反扫荡的胜利。1943年,四师主力先后拔除罗圩、董圩、林桥等日伪军据点,收复2500平方公里国土,解放50万人民,基本上遏制了日伪军对淮北根据地边缘区的扫荡、蚕食和伪化。1944年初,新四军四师主力和淮北军区武装向日伪军据点发动春季攻势,历时45天,经过大小战斗60次,先后攻克51个日伪军据点,毙伤日伪军520余人,俘伪军1296人。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新四军七师成立后,执行坚持皖中、恢复皖南的命令,采取隐蔽发展的方针,斗争极为艰苦。
1941年2月,日伪军3000余人在飞机、舰艇配合下,向驻桐东水圩地区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扫荡,挺进团顽强迎战后,突围至无为南乡。1942年5月,新四军七师和含独立团首战螺丝滩,毙伤俘敌100余人。6月30日,奇袭百旺市,全歼伪军1个中队100余人。11月,七师筹集大批军用物资运往军部,途中遇到300多名日军阻截,独立团指战员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数十名,把运输队护送到二师驻地。1943年,七师对日伪军作战189次,粉碎了日伪军8000多兵力对巢(县)无(为)中心区的大规模奔袭扫荡,巩固了根据地。1944年七师共进行大小战斗760次,攻克日伪据点39处,消灭日伪军3000余名。
1944.1—1945.8
战略反攻阶段的荡涤日寇
从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太平洋战场连续失利的日军,不得不在敌后战场采取守势,集中兵力在正面战场发动战略性进攻,企图挽回失败的命运。在豫湘桂正面战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时,新四军在安徽敌后战场展开了反攻。
在皖江地区,1944年7月,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临江团在铜陵歼灭伪军70余人。1945年2月,皖南支队临江团和铜陵大队、繁昌大队各一部在丁山俞等地迎击敌军,挫败汪伪皖南独立方面军一个团的进攻。4月,新四军三师独立旅旅长覃健奉命率部从苏北南下归七师指挥,经过和含地区,在当地军民配合下,收复了石村庙、绰庙集等地,恢复了新四军七师与二师的交通联系。5月中旬,独立旅途经无为黄龙岗,歼灭日军80余人。7月,七师五十六团连克散兵、长岗井、盛家湾等据点,歼灭日伪军600余人。8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发起对日伪军的反攻,收复无为县城,拔除了凤凰颈、襄安、运漕、望城岗、白渡桥等日伪据点40多处。在江南解放了北至当涂、南到青弋江、东达宣城的广大地区,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在芜湖、贵池、宣城一线会师,打通了皖南与苏南敌后的联系。
在淮南地区,1944年5月,日伪军2500多人扫荡定远藕塘地区,新四军二师击退敌军,毙伤日伪军100多人。11月,日伪军7000多人向路西根据地中心区扫荡,新四军二师五旅在谭震林指挥下,奋起反扫荡,日伪军被迫撤退。1945年2月,日军主力1000多人,并纠集一部分伪军向苏北金沟镇等地进犯,二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两个月内连续战斗24次,毙伤俘日伪军800余人。6月,嘉山县总队发起黄泥岗战斗,毙伤俘伪军400余人。8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发起对日军的反攻,攻克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六合、定远6座县城,切断津浦铁路,进逼滁县,对南京城内日伪军总部造成直接威胁。
在淮北地区,1944年9月,新四军四师西进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对萧永地区的扫荡。1945年4月,四师向日伪军发动攻势,历时1个月,进行大小战斗25次,攻占日伪据点20个,毙伤日伪军550余人,俘伪军1500余名。5月,四师发起宿南战役,历时56天,攻克日伪据点5个,毙伤伪军200余人,俘伪军3000余人,解放宿南地区。8月,淮北军民对日军发起反攻,经过两个半月的作战,先后攻克宿迁、泗阳、五河、泗县、灵璧、永城、萧县等7座县城,拔除日伪据点68处,毙伤伪军2074人,俘日伪军7253人。至此,淮北路东路西地区全境解放。
至抗日战争胜利,淮北、淮南、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淮北根据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淮南根据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30多万,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皖江根据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其后展开的解放战争中,安徽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领导人民胜利进行解放战争和壮大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
(作者系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二级调研员,文史专家 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