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暑期,骄阳似火,位于淮南寿县双桥镇大郢村的张士宏豆腐非遗工作室十分热闹,一场独具特色的“非遗+研学”活动在此展开。
“这是磨豆子的石磨,有小朋友想要体验一下吗?”院内话音刚落,来自寿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争相举起小手,纷纷表达着想要磨豆子的期待。在中国烹饪大师、寿州豆腐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宏的指导下,学生们现场参观了豆腐制作流程,了解了豆腐的文化起源,体验了豆腐的制作工艺,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近年来,寿县充分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豆腐宴等非遗融入美育教学之中,通过开展“非遗+研学”“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拓展文旅体验新空间,丰富研学游、民俗游等文旅新业态,让学生们在研学中感受非遗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说起豆腐,张士宏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和热情。15岁开始学艺,如今已在豆腐制作领域深耕30余年,但他对豆腐的热爱只增不减。“不仅要做好豆腐菜,更要讲好寿县文化故事。”在张士宏的创意厨房里,每道菜都是文化解码的盛宴。为了将菜品与地方文化结合,他常去寿县博物馆、报恩寺听故事,回来后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将“刘安点丹”“淝水之战”“时苗留犊”等历史典故化作一道道精美菜品。
为还原“淝水之战”的壮阔,他用豆腐雕刻战船阵列,以黑豆模拟投鞭断流的苻坚大军;创作“刘安点丹”时,将豆腐泥塑成炼丹炉造型,浇淋秘制八公山草药汁,暗合豆腐起源传说。更令人惊艳的是“楚鼎生香”——用模具将豆腐压出蟠虺纹,油炸定型后填入蟹黄,既保留战国青铜鼎的雄浑,又赋予现代宴席的精致。在张士宏的雕刻刀下,豆腐可以变成花鸟鱼虫、山川风物,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这些菜肴在让客人们享受豆腐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寿县深厚的文化内涵。”张士宏说。
委员责任在肩,履职步履不停。当选寿县政协委员以来,张士宏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先后围绕“弘扬寿县美食文化 助力寿县旅游发展”“擦亮寿县‘千年古县’金字招牌,助力寿县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方面提出提案。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寿县人,弘扬寿州豆腐文化,传授豆腐菜肴技艺,是张士宏不变的初心。“寿县由于地处江淮之间,物产富饶,作为一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县,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在寿县政协十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张士宏提出,要擦亮“千年古县”金字招牌,助力寿县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他建议,深入挖掘寿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如“寿县古城文化旅游节”“寿县美食文化节”等;开发具有寿县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手工艺品、地方美食、纪念品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与联动,形成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提升寿县古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今年5月下旬,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幕。张士宏作为安徽馆代表之一现场演绎了多种豆腐菜品,其中他的豆腐雕刻绝技“花开富贵”“菊花豆腐”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观众的目光,纷纷对其赞叹不已。张士宏表示,“期望通过这次展示,吸引更多人前往寿州古城游玩打卡,在品尝豆腐宴的同时,感受寿县千年古城文化韵味。”
一块豆腐,一桌菜肴,一位名厨,一段历史,绘制成了寿州古城一张亮丽名片。如今,49岁的张士宏仍坚持凌晨四点选豆,坚持亲手带徒。2023年获评“徽菜名厨”时,他动情地说,“我生长在寿县,是寿县的文化滋养了我,现在我要把这份滋养,化作更多人碗里的温度。”正如他创作的系列精美菜品——豆腐终会消化,但文化的滋味永驻心间。
寿州豆腐不仅仅是一份工艺品,更是满载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作为寿州豆腐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宏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豆腐文化的传承中。从小受到父辈耳濡目染的熏陶,张士宏的儿子张旭对这项非遗也产生了浓浓的感情和热爱。如今,23岁的他接过“接力棒”,也开始从事豆腐宴技艺的制作。张旭说,希望能成为父亲那样出色的工匠,把家乡的豆腐宴文化发扬光大。
“我对寿县豆腐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张士宏说,“下一步,我会积极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继续围绕传承豆腐文化、讲好寿县文化故事建言献策,把豆腐宴和豆腐产业做好,让豆腐美食名扬世界,让豆腐文化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