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宁国市人民法院的高效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让“保全账户”变“履行账户”,以实际行动保障商户经营“血脉”畅通。
事情还要从一年前说起,2024年9月,王某为扩大经营,将面积约450平方米的新商铺委托赵某进行装潢,双方约定全包价50万元,交付后立即结清。赵某依约在当年11月初完成施工并交付,王某的饭店也随即顺利开业。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装修款却迟迟未能结清。在多次催要无果后赵某诉至法院,并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敏锐地察觉到,简单的判决虽然能确认债权,但后续执行环节极可能激化矛盾,甚至让王某苦心经营的饭店陷入“停摆危机”。如何在定分止争的基础上,守护王某赖以生存的“烟火气”?承办法官迅速调整办案思路,决定在调解上下功夫,寻找双方利益的“最优解”。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坚持“法理与情理并重”的调解思路,一方面向王某释明拒不支付装修款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重点强调诚信履约对商户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站在创业者角度,体谅王某新店筹备期的资金周转压力,耐心倾听其实际困难。为破解“还债”与“生存”的两难局面,承办法官创造性提出,将已被法院冻结的财产保全账户进行“活化”利用。最终,在承办法官主持下,双方摒弃对立,互谅互让,达成了调解协议:剩余装修款采取分期支付的方式履行,其中首期款项10万元直接从法院保全账户中划转给赵某;赵某在收到首笔款项后第一时间申请解除对王某经营账户的保全措施,确保其饭店日常采购资金流畅通无阻。
“法院这个方案,实实在在!既让赵某及时拿到了部分工程款,也给我留了条活路,账户解冻了,买菜进货的钱能动了,店就能继续开下去。”在签完调解协议后王某感慨道。赵某同样表示满意:“法院的调解高效、专业,分期付款有规划,首笔款项通过保全账户支付我也很放心。”
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从账户冻结到精准解封,承办法官倾力调解促成案结事了人和。通过财产保全措施的灵活运用与善意调解的紧密结合,既有力维护了债权人的胜诉权益,也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债务人生存发展空间的挤压,让司法裁判的力度与温度,真正化为滋养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
法官表示:“财产保全是法律赋予的重要权利保障手段,但如何运用得当,使其既保护合法权益,又不‘误伤’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考验着司法的智慧与温度。该案中,宁国市法院努力在刚性的法律框架内寻求柔性解纷路径,核心是平衡双方利益关切——既要依法保护装修方的合法债权,也要为餐饮经营者的生存发展留出必要空间。看到他们最终握手言和,店铺经营重回正轨,这正是我们追求‘案结事了人和’最欣慰的成果。”(吴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