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郑祥义合作社红薯田里,机械咚咚,人声沸腾,50多名留守妇女们挥汗如雨,忙着把红彤彤的红薯拾成堆,一个个精选装包,一包包扛到田头装车,实现田头销售,票子满腰……
新农人郑祥义,在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中,从开始选择的一麦一玉米种植,调整为一麦一红薯种植,在尝到甜头后,今年他大胆扩大红薯种植面积500亩,其中春植面积近150亩(还可繁育夏栽秧苗)。进入8月中旬,他广泛搜集长三角大城市里鲜红薯价格上涨到1.2元/市斤后,就不失时机地招工收获春栽田的红薯。从8月23日开始,先进行小范围收起红薯,现已发展到大范围的收起,每天雇工50多人,雇用机械、运输车4台(辆)。“我们每天都来包装红薯,可获得收入100元,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这合作社里可以务工到10月中旬,如果是加班收入还高。在家门口田里务工,也等于进厂一样,还不误照顾家庭……”郑女士说。
在火辣辣的煎熬中,郑祥义的一大块红薯终于装满了一大拖车。“我们晚上就可到南京,明天这么好的红薯就可到居民的餐桌上。”收购商张先生说。
“这几年,种植红薯比种植玉米产值可高多了,种植玉米工序繁杂,投入量大,收入低。种植红薯一亩地能收入4500斤到5000斤,现在价格是1.1元1斤,一亩地收入就是四五千元,除去工人工资和一切费用,我包赚2500元。”郑祥义说。(通讯员 刘万广)(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