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速解千万元货款纠纷 先行调解为营商环境“添温度”
来源:邵红霞 张心怡 2025-08-29 08:49:43 责编:梅觉明

商业合作中的货款纠纷,一头连着企业资金链安全,一头系着区域营商环境稳定。近日,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依托先行调解机制,仅用五个工作日便高效化解一起标的额达1611万余元的合同货款纠纷——既帮原告企业守住了“应得之利”,又给陷入周转困境的被告企业留足“喘息空间”,更以“诚信互谅”的和解结果,为辖区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温度。

多年合作陷僵局 千万元货款成“心病”

原告常州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某公司)与被告安徽某新能源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某新能源公司)曾是持续多年的合作伙伴,双方通过滚动供货模式开展业务,合作初期互信度高、履约顺畅。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被告企业因经营周转压力逐渐拖欠货款,累计金额达16116863.22元。

“我们多次上门、发函催讨,对方总是以‘资金紧张’推脱,这笔钱再不回笼,我们企业的现金流都要受影响了!”无奈之下,常州某公司选择诉诸法律,向宣州法院提起诉讼,并同步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明确要求被告一次性清偿全部货款。

而某新能源公司也有难言之隐。“我们不是故意拖欠,实在是近期订单回款慢,要是一次性拿出一千多万,公司资金链肯定断,到时候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案件受理后,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向法院坦言,希望能争取合理的还款缓冲期,避免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情理法兼顾 五日找到“共赢点”

“双方诉求看似对立,核心争议其实是‘还款方式’而非‘是否还款’——直接走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让两家合作企业彻底反目,甚至拖垮其中一方”宣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陈章健表示。立案法官梳理案情后,敏锐意识到先行调解是破解僵局的最佳路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案件迅速被推送至该院附设的先行调解组织,多元解纷“绿色通道”正式开启。

接手案件的法院特聘调解员,首先分别与双方展开“背靠背”沟通:对原告,调解员细致分析“一次性强执”的潜在风险——若被告因资金链断裂倒闭,原告的债权可能面临“执行不能”的困境,反而得不偿失;对被告,调解员则明确违约的法律后果,督促其结合近期订单回款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经过多次“背靠背”沟通、“面对面”协商,双方终于在法院先行调解室达成一致意见,被告企业分期偿还16116863.22元货款,每期还款金额、支付时间均以书面形式明确,全部款项于2025年12月31日前结清;原告企业自愿放弃“一次性清偿”诉求,同时保留权利——若被告未按协议按期足额付款,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从案件推送至调解组织到双方签字确认,全程仅用五个工作日,这起千万元货款纠纷便“案结事了”。

先行调解成“减压阀” 司法护航营商环境

“没想到积累多年的矛盾几天就解决了,我们还不用承担大额的诉讼费用。既没撕破脸,也给我们留了经营的余地。”调解结束后,某新能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原告企业代表也表示:“虽然没拿到全款,但还款计划清晰、有法律保障,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这结果我们还是满意的。”

这起纠纷的快速化解,是宣州法院以先行调解机制赋能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院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将先行调解作为商事纠纷化解的“前端抓手”,通过“灵活高效、不伤和气”的优势,帮助企业跳出“赢了官司、输了时间成本”的困境。今年以来,该院通过先行调解化解的商事纠纷平均用时普遍较短,不仅最大限度维系了企业间的合作可能,更以司法力量为辖区构建“稳定、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筑牢了根基。(邵红霞 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