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合肥市蜀山区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三里庵街道龙河路社区与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共同组织,合肥市习友路小学三(13)班“火炬小队”的少先队员们走进庐江县中国稻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青春守护中国粮”为主题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对话历史—农具体验—创意实践—倡议发声”的系列环节,将传统农耕文化与节粮美德教育有机融合,以沉浸式、递进式的育人方式,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和尊重劳动的观念。
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国稻米研学馆。展柜中河姆渡遗址的碳化稻谷、历代农耕器具,以及通过声光电技术动态展示的水稻栽培历程,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稻谷种植到底有多少年历史?”队员王知夏的提问,引出了讲解员对中华稻作文明上万年传承和安徽稻作重要地位的生动介绍。“每一粒米都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与汗水”,这样的总结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国饭碗”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农具体验区,石碾、犁耙等传统农具成了无声的“老师”。队员蒋易豪推动石碾后不禁感慨:“真重!农民伯伯天天干这样的活,实在太辛苦了。”讲解员适时引导:“‘粒粒皆辛苦’不仅是诗句,更是千百年来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亲手操作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
活动还安排了“稻谷进化瓶”制作和米画创作环节。队员们将不同品种稻谷分层封装,或用米粒拼出丰收图案。杨皓嘉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要把进化瓶放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爱惜粮食。”讲解员鼓励大家:“每一粒米都是自然与人类协作的结晶,希望你们成为节约粮食的宣传小使者。”手工实践让节约意识变得可感知、可传递。
活动最后,队员们共同宣读了《节约粮食红领巾倡议书》,郑重承诺从“光盘”做起,争做节粮小卫士。本次研学通过“认知—体验—创造—承诺”的完整闭环,将传统农耕文化与节粮教育深度融合,并借助“小手拉大手”的辐射效应,推动节约风尚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此次活动是蜀山区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一次有效尝试——通过场馆、学校、社区三方联动打破教育边界,以历史启迪为切入点,以劳动体验为支撑,以创意表达促升华,以倡议行动固成效,让少先队员在全方位参与中,既理解了“中国饭碗”的文明分量,也在心中深深埋下“珍惜粮食”的种子,为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提供了生动实践。(朱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