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在皖南郎溪县姚村镇,“盲叔”与老伴合奏的“牧羊曲”,没有郑绪岚演绎的诗意和浪漫,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和自强不息的坚韧。
“盲叔”名叫邹新源,今年72岁,视力一级残疾,家住姚村镇夏桥村团结组。盲叔的老伴叫刘玉美,69岁。老两口住在村子西边的一个山冲里,他们的养羊基地也在这里。
初秋的一天,吃罢午饭,刘玉美依次打开羊圈栅门,急不可待的山羊挤挤撞撞涌出。头羊引领,羊群有序走过田埂,穿过一片枫林,就到了河滩的草地。一只只山羊散布在绿茵茵的草地,恰如一团团白色绒球点缀在绿毯上。山羊非常活跃,有的呼哧啃食嫩草,有的追逐嬉戏……咩咩的叫唤声此起彼伏。
刘玉美介绍,每天牧羊,要转场好几个放牧点,“这里放了,再沿着河埂往下放,跑完几个河湾子,最后到竹山洼的荒草地。”虽是初秋,太阳依旧火辣,跟随羊群的快速移动,紧赶慢追的刘玉美很快汗湿了衣服。“河滩放羊还好,最苦的是秋天、冬天,滩上的草枯了,要把羊子赶到山上放,这山跑到那山,它们跑得快,我也跟着跑,一天要跑好几十里。”刘玉美道出了牧羊的艰辛。
刘玉美说,村上的人都乐意把山场提供给她牧羊,“羊子吃掉林间的杂草和蒿子,又留下粪便为松树和毛竹的生长提供肥料,林下放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刘玉美顶着烈日牧羊的同时,盲叔邹新源也在他的“岗位”上忙开了。
首先,打扫羊棚。手执竹扫把,把木格上的羊粪扫入格下,“不能偷懒,要天天扫,不然的话,留存的羊粪被踩踏,粘在木格上就弄不掉了。环境干净了,羊子就少生病。”打扫羊棚时,感知哪根木格断损或缺失了,回头找来杉木条和工具,及时修理,“我眼睛没瞎之前,做过木匠,木格子坏了,我摸着修理,不需要请人。”之后,他把塑料盆里的残水倒掉,换上清水,以备山羊夜间饮用。
大大小小12个羊棚,一个流程做下来,大半天时间。一个盲人,居然做得如此有条不紊,有点不可思议。盲叔笑道:“这有什么稀奇的,这些事天天重复做,慢慢摸索,记忆里就留下了套路(程式)。没得法子,也是生活逼迫,老伴放羊子那么辛苦,再叫她清理羊圈,不忍心啊。”
回望创业之路,盲叔老两口实属不易。10年前,邹新源视力神经萎缩,辗转多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最后双目失明。老伴刘玉美患支气管炎,常年药物不断。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他们还要培养他们的孩子读书,负担很重。为了给后人减轻负担,为了改变窘困的现状,唯有发展产业。2015年春,盲叔借钱从邻村一次性购买大小山羊15只,老两口正式当了“羊倌”。
期间,山羊常常发病,死亡率高。后来,在妙泉村养羊大户倪永刚及镇防疫站工作人员指导和帮助下,防疫渐渐跟上了节奏。再后来,盲叔的儿子邹自慧结束在外务工生涯,返乡做瓦工手艺,他通过钻研学习,掌握了山羊防疫流程和技巧,利用做瓦工活儿的业余时间承包了山羊“防疫”任务,协助老爸老妈把山羊养殖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目前山羊存栏量达到345只。
据了解,盲叔养殖的山羊品种是本地土山羊,林下散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愁卖,销售旺季集中在春节前的个把月,每年出售山羊70只左右,按每只千元计,盲叔老两口辛苦一年毛收入约7万元。天道酬勤,日子越过越滋润。盲叔老两口合奏的“牧羊曲”,融入了丰收的“喜洋洋”。
姚村镇是郎溪县唯一的山区镇,山场总面积约15万亩。“俗话说靠山吃山,依山兴业,近年来我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发展种养结合的林下经济模式,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注册林下经济类的‘家庭农场’有20余家,为当地村民拓展了增收渠道。”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王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