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收到一封来自重庆的特殊邮件 —— 当事人陶某写的《撤销信访情况说明》。信中,陶某急切澄清此前网上信访并非投诉法院,反而对宣州法院从审判到执行的高效工作连连称赞,尤其对审判法官王晶、法官助理徐望及执行法官李兵的专业与担当表达了由衷感激,一场因寻求帮助引发的 “信访乌龙”,最终化作对司法为民的生动褒奖。
事情源于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020年11月,陶某借给刘某60万元,后被告偿还后剩余15万元整未偿还,陶某多次以朋友的身份向刘某催要借款,但刘某一直不予理睬,于是陶某将刘某诉至宣州区法院。审理过程中,刘某承认借款事实,但辩称“结算项目账时已经结清借款”,承办法官梳理案情后发现,在收到陶某催要借款的微信时刘某未予回复,也没有澄清项目结算已结清的事实,诉讼中刘某未能就结算情况明细提出相应证据,亦未能对结算场景、对话等细节进行详细陈述。根据案件事实及证据材料,承办法官依法作出判决:被告刘某偿还原告陶某借款本金150000元及利息。然判决生效后刘某仍逃避履行给付义务,陶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李兵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司法查控系统全面查控刘某的相关信息,并前往刘某老家实地查访,虽并未在刘某名下查到可执行的财产,但线索获悉刘某目前已化名为孙某,现居住地可能在江苏无锡。承办法官随即顶着烈日高温奔赴该地查找刘某的新身份“孙某”以及其名下的财产线索、房产信息等,第一次执行未能找到刘某本人,第二次执行中,承办法官在无锡找到了“孙某”名下的一处房产,却发现该房产已经闲置许久,跟邻居打探后得知“孙某”并未在这里居住。虽然面临着“人难找、财难处置”的困境,但承办法官并未气馁,得知目前陶某生病急需用钱,一边宽慰陶某的女儿缓解当事人焦虑的情绪,一边继续深挖被执行人刘某名下的财产线索以及行踪,并适时向陶某的女儿如实反馈执行进展。
正在案件执行有条不紊地推进时,一个信访件转到了该法院,得知信访人是陶女士,李法官既意外又重视,第一时间联系陶女士了解相关情况。电话那头,得知自己的信访件被转到法院的陶女士也十分吃惊,连忙解释自己并非对法院工作不满,恰恰相反,她对法院的审判法官以及执行法官的工作都十分认可,之所以通过信访渠道反映情况,是想通过其他机关部门获取更多的帮助,为法院案件的执行提供线索。误会澄清后,陶女士主动写下这封《撤销信访情况说明》寄到法院,字里行间既有对这场“乌龙”事件的歉意,更饱含对宣州法院审判法官的公正办案和执行法官的高效执行的由衷称赞。
这封《撤销信访情况说明》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该院秉持“如我在诉”“如我在执”司法为民理念的实践。从审判法官厘清事实、公正裁决时的严谨到执行法官顶着烈日高温跨省追查,无不彰显着为群众急难愁盼奔走的司法担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申请人对法院“执行难”的理解,也激励和鞭策执行干警不舍昼夜,不畏艰难,让生效裁判落地生根,用实实在在的执行成果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殷期盼。(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