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凌家滩遗址作为安徽省唯一“单独申报项目”位列其中。“凌家滩申遗”步入快车道,与一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政协信息专报》紧密相关。2023年4月,马鞍山市政协报送的《关于借鉴浙江良渚经验加快凌家滩申遗步伐的建议》,被省政协《政协信息专报》采用,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等5位省领导批示肯定。2024年12月,此篇信息入选“安徽省政协30篇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社情民意信息”。
选题由来:把“第一议题”转化为“第一选题”
选题是反映社情民意的起始点。马鞍山市政协确定“凌家滩申遗”社情民意信息选题,源于三份沉甸甸“责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之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视察,作出把马鞍山打造成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中心聚落,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实证。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在长江下游,当时的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马鞍山市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选择“凌家滩申遗”作为建言长江文化选题切口,为发挥凌家滩遗址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作用献计出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之责。凌家滩遗址被称为“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项目。2022年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到马鞍山市凌家滩考古遗址进行调研,要求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凌家滩遗址申遗步伐,促进文旅融合。2022年9月,省长王清宪专门赴凌家滩遗址调研。2023年4月,省政协主席唐良智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研。马鞍山市政协紧扣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反映社情民意,旨在助推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推介和申遗进程,为充分展示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言献策。
坚守初心、履职为民之责。凌家滩遗址保护和利用,一直是群众关心、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该遗址历经14次考古发掘,1100多户村民配合迁移,环境整治、本体提升等文保工程顺利实施,较好地满足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中的基本条件。马鞍山市政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主动争取“凌家滩申遗”作为省政协社情民意信息重点策划选题,借力省政协“信息直通车”优势,为更高水平推进凌家滩遗址保护利用争取支持。
破题探索:把“他山之石”转化为“攻玉之器”
破题是撰写社情民意信息的关键点。马鞍山市政协起草社情民意时,开展了系统性、前瞻性、学理性调查研究。通过研究认为:2019年7月,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凌家滩遗址开启申遗之路,程序上提供了范例,学术上创造了契机。随后,运用“对照——对比——对标”浙江良渚经验的破题逻辑,分析凌家滩申遗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着眼破解推进力量难题,建议举“全省之力”。围绕“凌家滩申遗领导体系还不健全,推进力量没有形成拳头效应”等问题,建议借鉴浙江省“成立高规格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省级层面申遗相关工作”等经验,成立省级层面凌家滩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推进机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建立专业化申遗工作团队,细化编制申遗文本和规划、申报国家文化遗产预备目录、冲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着眼突破文化价值瓶颈,建议集“各方之智”。围绕“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价值需要对照世界文化遗产OUV(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进一步提炼阐述”等问题,建议借鉴“浙江良渚古城申遗特别注重发挥权威专家作用、提炼阐述遗址价值”等经验,聘请国内知名考古学、遗产学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凌家滩申遗专家论证会。把握凌家滩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等重大机遇,开展跨学科、跨国界学术研究,提炼形成符合申遗标准的清晰OUV表述。筹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打造“现象级”传播产品。
着眼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建议施“硬核之策”。围绕“凌家滩遗址保护和申遗所需资金、土地、项目等要素缺口较大,距申遗标准仍有差距”等问题,建议借鉴浙江良渚“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破解遗址保护的资金、土地、项目等各类要素制约”等经验,探索创新凌家滩遗址保护发展模式,推进《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等落实。省发展改革委力争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储备库。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协调遗址核心保护区内约1000亩土地所有权从集体转为文化遗产保护用地。加快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研学特色小镇等建设。
解题实践:把“有用之言”转化为“有益之事”
解题是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落脚点。《政协信息专报》的一些意见建议成为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参考,进入省市县重要文件,政协履职的“有用之言”不断转为推进“凌家滩申遗”的“有益之事”。
联合推进机制有力有效。就加快凌家滩申遗问题,2023年5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政协信息专报》上作出批示。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申遗工作。2025年2月,“推动凌家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写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安徽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2025年8月,省委书记梁言顺调研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马鞍山市成立凌家滩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明确6个方面30项具体任务,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全市文化建设“一号工程”。
文化价值阐释出圈出彩。针对《政协信息专报》中“加强凌家滩文化价值提炼”的建议,省市县相关单位加大凌家滩遗址文化价值阐释利用和宣传推介。2023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200余名专家学者等齐聚马鞍山共同探讨凌家滩遗址的发掘研究及后续保护利用。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凌家滩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2024年12月,“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凌家滩历年出土的珍贵玉器首次合璧展出。2025年5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里程碑。随后,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开馆当日同时挂牌成立凌家滩文化研究院,拍摄《解密凌家滩》等系列纪录片,力促凌家滩文化火爆“出圈”。
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针对《政协信息专报》中“强化关键要素保障”的建议,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申报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申报资金2.6亿元。省财政厅从2023年起3年拿出6000万元,支持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设。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将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清单。马鞍山市围绕“一馆三中心”及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园于2024年12月成功获评国家级4A旅游景区。并依托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等阵地,丰富“考古+研学+旅游+文创”等多元业态。“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VR沉浸式体验”亦入选安徽文旅“新场景”典型案例。
(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