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激活文旅融合“流量密码” ——芜湖市政协专题协商助力打造“欢乐之城”
来源:芜湖市政协 2025-09-05 09:45:34 责编:何怀光 朱磊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民大众旅游时代,如何更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旅需求?2025年,芜湖市政协围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欢乐之城”开展专题调研,协商建言,用一个个“金点子”更好激活芜湖文旅融合“流量密码”。

挖掘本地文旅资源

市政协组织委员围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与多种业态广泛融合开展调研。白茆镇、天门山、人字洞、小陶村、惠生联圩、芜湖古城……到处留下了市政协委员调研的身影。在调研中,委员们实地察看文旅项目建设进度,仔细了解运营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游客及文旅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调研形成共识,芜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禀赋,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坐拥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A级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2024 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668万人次、旅游花费1000亿元,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文旅业综合性强、关联性广,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调研组提出,要树牢欢乐之城、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理念,充分彰显“欢乐芜湖”的独特魅力,挖掘长江文化、开放文化、西洋文化、红色文化、徽商文化、创新文化等资源,提升芜湖传统美食,将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增强有效供给,为游客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式文旅服务。

打造独特文旅产品

今年4月,神山音乐节、方特周年庆同时在芜湖举办,以演唱会的人气和流量,带来了周边商圈的经济“增量”。不仅是音乐节,一场展览、一场电影、一场赛事,都有可能“引爆”一座城市。在调研协商中,“文旅+”成为委员建言的关键词。委员们认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亟需拓展创新,如文博、剧院、体育馆等场所缺乏商业配套,传统商圈缺少演出、展览、非遗体验等文旅内容。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雄踞八百里皖江中段,调研组提出,要打造生态良好的美丽长江文化公园(芜湖段),将自然保护与千年文化相结合,将十里江湾、中江塔、老海关、天主教堂、惠生联圩、天门山等核心景点景区串珠成线,联线成面。

“芜湖古城要实现提质升级,实现古城文化吸引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镜湖区政协聚焦芜湖古城短板,提出要明确运营主体、提升古城环境、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拓展文旅产业链等建议。

市政协委员汪天友认为,芜湖现存古建筑171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157处,要创意性地用好文物建筑,探索分级利用方法,推动优秀文物建筑把门打开、迎客进来。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

“文旅企业是产业运营的第一线,对游客的新需求最敏感。”在调研座谈会上,从业人员建议,对现有的文旅工体商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产业特点完善和细化相关政策,确保政策措施长期稳定,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文旅产业在吸引游客、丰富业态、价值转化以及留住游客等方面仍有很多挑战。”市政协委员买蓁蓁建议,要突出芜湖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讲好革命故事,通过文化演艺用沉浸互动的形式突出游客参与性,让单一的景点转变为传承历史的生动课堂。

其他委员也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整合奇瑞、海螺、傻子瓜子、三只松鼠、钻石飞机等代表性企业资源,用工业旅游展示芜湖创新之城的城市精神”、“增加旅游设施保障,提升美食、住宿、交通、娱乐各方面的旅游服务功能”、“与高校合作开设文旅课程,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复合型人才”等。

一次次调研、一场场协商、一条条建议,汇聚转化成一个个“金点子”。“要进一步发挥政协智力密集优势,把握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大力发展文旅等现代服务业,提出更高质量、更可操作的建议,为打造欢乐之城、长三角文旅热点城市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市政协主席张东如是说。

                                       (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