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法院姜超:一“执”在路上的行动者
来源:肥西县人民法院 2025-09-05 16:27:11 责编:仇鹤丹

“执行既要守住法律的刚性,也要接住人间的烟火气。”这是肥西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姜超的工作理念。他用脚步丈量每一条寻找被执行人的街巷,用耐心敲开每一扇化解矛盾的大门,将司法为民的初心融入每一次执行行动。他既要当抽丝剥茧的“侦探”,又要做春风化雨的“疏导者”,在刚与柔的交织中,让法律文书上的数字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自2021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姜超始终扎根平凡岗位,甘做执行战线上的“螺丝钉”,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与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于2022年荣获“全市法院先进个人”称号。

在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隐匿行踪、规避执行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突破口,考验着每位执行干警的耐心与智慧。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被执行人胡某长期逃避执行,名下财产线索全无,行踪成谜。一日,申请人袁某发来了一张胡某微信朋友圈动态定位截图,显示胡某在某公司上班。

姜超想把握住这条线索,但又怕打草惊蛇。他提前两天到该公司附近观察,确认胡某确实每日出入后,在某日清晨突击上门。当胡某在办公室看到手持拘传票的姜超时,还试图蒙混过关。但姜超严肃地说到:“躲是躲不过的,今天必须面对这笔债务。”面对姜超坚定的态度,胡某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当场通过微信转账结清了全部欠款。

从留意一条朋友圈定位,到精准锁定工作地点,姜超的细心藏在对细节的穷追不舍中,不忽视任何一条看似普通的线索,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突破口,用扎实的查证让被执行人无处可逃。

想要破解错综复杂的执行案件,既要“硬核”依法推进,更要“柔性”智慧调解。当两起交织的债务纠纷形成执行死结,姜超以法律为准绳,以耐心为钥匙,在方寸之间打开了案结事了的新局面。

李某与左某因快递业务转让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左某支付11万元款项。判决生效后,左某未按判决书确定内容履行义务,李某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姜超多次与左某及其代理律师进行电话沟通,尝试促使其主动履行。但左某始终坚称双方债务未清,拒绝配合。面对僵局,姜超决定前往左某所在的快递站点,试图面对面解决问题,然而几番寻找未果,扑了个空。

姜超根据左某的说法,排查相关案件,发现在另一起执行案件中,李某需要向左某支付款项,因此组织双方协调。“两个判决形成的债权债务可以抵销,大家坐下来算清差额,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了结事情。”在姜超的引导下,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讨解决方案。在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后,双方的情绪逐渐平复,开始理性地审视彼此的诉求。经过多轮协商,左某最终同意债务抵扣,并现场补足差额。

从强制执行到善意文明,从单案执行到源头解纷,姜超用智慧让司法裁判真正“落地生根”,收获的不仅是案件的执结,更是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的真心认同。

基层执行工作中,涉农纠纷往往是难啃的“硬骨头”。土地承载着生存根基,却也可能因权属、利益纠葛让亲情蒙上阴影。1999年,苏某年承包的3亩6分7厘土地因家人丧失耕种能力,由哥哥苏某春一家代耕。2019年,苏某年之妻唐某某、女儿苏某某诉请归还土地,经法院调解确认承包经营权归母女所有,苏某春之子苏某阳承诺返还地块,却因地块上的苗木争议迟迟未履行。

“因为这个案件,我已经跟家里很多亲戚闹僵了,很少回来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申请人苏某某叹气道。姜超敏锐捕捉到双方的亲情纽带,强制执行不仅不能实质性化解矛盾,甚至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他将双方约至调解室:“两家之间的血脉亲情比这几亩地的分量重多了,不要因为几亩地有了隔阂。”一番话让苏某阳低头沉默,首次松口:“可以还地,但苗木投入太大。”

然而,现场查看时,苗圃地已经是杂草丛生,看不清存有多少苗木,也无法估算苗圃具体价值,让案件执行又陷入了僵局。为打破僵局,姜超跟苏某阳、苏某某聊起了村里面的苗木种植行业以及两家人过往,亲情让双方熟络起来,原本对立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姜超赶紧趁热打铁:“苗木估值要请评估公司,费时费钱不说,你们两家的情分可等不起。”苏某阳表示自愿放弃上面种植的苗木,苏某某对苏某阳表示了谅解。这场持续数年的土地纷争,最终在情与法的交织中画上句号。

在执行路上,“多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姜超的行动哲学。每一次多走的脚步,司法的公信力便在这一步又一步的奔赴中扎根生长。姜超用多一点的细心、多一份的韧性、多一度的热忱,让公平正义不仅写在判决里,更实实在在走进群众心里。(肥西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