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皖北煤电集团昌恒公司20余名党员代表列队站在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院内,面向党旗举起右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誓言穿透雨幕,与80多年前的革命先辈在此运筹帷幄时的豪情壮志隔空交汇。这场由昌恒公司党委策划组织的“行走的思政课”,以机运、安环、机关、供销4个党支部党建联建的形式,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红色教育直抵人心。
触摸抗战历史的温度。“大家看这张泛黄的作战地图,标注着1938年八路军收复晋西北七城的路线——当时120师将士就是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出发,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威震敌胆的胜利。”在“光辉岁月”陈列室,大学生村官兼职的义务解说员小王指着展柜里的文物进行讲解,声音因激动微微颤抖。玻璃柜内,锈迹斑斑的马刀、煤油灯和白求恩用过的手术钳静静陈列,这些实物将历史拉回烽火年代:1938年深秋,白求恩在岚县窑洞用门板当手术台,靠煮沸的井水消毒器械,一夜未合眼为多名伤员手术;1940年米峪镇伏击战中,120师战士用“分散袭扰、集中歼敌”的战术歼灭日军,让岚县的山记住了“逢敌必亮剑”的血性。
“草子寨惨案的照片让我眼眶发热。”综合办支部的水帅帅驻足在一组黑白照片前,手指轻轻拂过展墙。照片中,1940年除夕被日军屠杀的170名村民遗体倒在河滩,绝门28户。这位曾服役于“狼牙山五壮士”精神传承部队的老兵,想起3天前观看九三大阅兵时“狼牙山五壮士”战旗通过天安门的场景:“战旗上的金辉与照片里的血泪,让‘勿忘国耻’四个字从口号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警示。”
5名党员的“精神接力”。在旧址作战室的会议桌前,一场特殊的“战地会议”正在进行。大家围坐一圈。党员青年将参观感悟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进行现场感悟加故事分享。安环支部刘荣从1944年岚县民兵破袭离岚线电话线的故事中获得启发:“抗日队伍靠周密计划切断敌人通讯,我们环保工作也要‘靶向施策’。下周我就带队排查车间废气处理系统,把‘断敌后路’的智慧用在治污攻坚上!”
供销支部冯凯则以白求恩“马背上的战地医院”为例,讲述如何将“毫不利己”精神融入供应链工作:“白求恩用煮沸的井水消毒也要救伤员,我们采购物资时更要严把质量关,让‘红色供应链’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机关支部王笑翻出手机里存的阅兵照片:“120师曾保卫党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交通线,如今我们有了航母和隐形战机。作为宣传员,我要把岚县的抗战故事改编成微党课,让‘坚守’变成‘繁华’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当水帅帅讲到“革命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时,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位老兵挺直脊梁:“阅兵场上的战旗告诉我,先辈的‘亮剑’是为了我们的‘勇气’;今天的研学让我明白,我们的‘坚守’,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让红色基因融入岗位实践。“这次来旧址研学,就是要让党员在历史现场‘沉浸式’汲取精神养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总结发言时说道,“刚才冯凯同志提到,看到白求恩用过的手术钳就想到采购岗位要严把质量关——这正是‘行走的思政课’要达到的效果;把贺龙将军在作战室里‘运筹帷幄’的全局意识,转化为我们生产调度中的精细管理;把白求恩在窑洞里‘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融入到设备检修、安全巡查的每个岗位细节中。”
活动即将结束时,雨过天晴。旧址院内的古柏下,仿佛又响起当年将士们凯旋的欢声笑语。大家深刻感受到,吕梁山的红色资源从来不是玻璃柜里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就像当年120师将士守护根据地一样,今天大家在车间优化生产流程、在一线严把安全关、在百米井下攻克技术难题,都是在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战斗故事”——这就是红色基因真正的传承。
党员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神圣的土地,心中却已种下了坚定的信念: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通讯员 董志红 王艺 王笑)(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