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砀山新闻
砀山县李庄镇:多维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杨浩 2025-09-10 09:03:43 责编:代明俊 许梦源 张文洲

图片3

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立足镇域实际,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聚焦党建、产业、生态、文明四大核心维度,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将组织优势、产业活力、生态魅力、文化动力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1

党建领航,凝聚振兴“核心引擎”。李庄镇始终把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定盘星”,以人才培育为坚实支撑,构建“党建+人才”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在队伍建设上,聚焦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队伍,打造“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全覆盖走访摸排,精准储备后备力量;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与专题教育培训,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实现思想、能力“双提升”。同时,同步实施“选青推优”计划,选拔优秀乡村骨干青年充实村级班子,持续优化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在人才保障上,成立专项调研小组,深入9个村深挖致富能人、“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700余人,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数据库;联合人社、农业等多部门开展“送课下乡”,打造“镇东车厘子”产业园等实操性强的实训基地,配套“一站式”政策服务,推动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产业强基,构建发展“多元矩阵”。依托“南瓜北果东棚西工”特色产业布局,李庄镇以“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融合”的跨越升级,构建“种植+加工+电商+研学”多元发展格局。在特色种植领域,镇东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流转200亩土地建成43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发展车厘子特色种植,并逐步升级为集冷链仓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通过“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务工薪金”的“三金”模式,带动百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在业态创新上,海升新村创新探索“电子商务+积分超市”模式,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快递寄发、销售指导等服务;李园新村盘活闲置庭院发展多肉种植产业,搭建“云端展厅+线下基地”双线销售网,同时依托省级非遗“蓝印花布”打造研学工坊,实现“非遗传承+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

生态提质,打造宜居“和美家园”。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要突破口,李庄镇构建“整治+管理+宣传”全域立体体系,推动乡村“颜值”“气质”同步提升。在集中整治上,定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主要干道开展“地毯式”清理,采用“人力+机械”协同作业方式,扎实推进“五清一改”与“五小园”建设,以李园新村为示范点,逐步实现整治覆盖无盲区。在长效管理上,推行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成立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督导组,定期督查通报进展;对发现的突出问题逐一列出“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逐项销号,确保整治成效长效保持。在氛围营造上,将环境整治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带头参与、群众主动跟进,营造“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整洁”的浓厚氛围,打造“干净、整洁、有序、舒适、美观”的宜居乡村。

文明铸魂,涵养乡风“新风正气”。李庄镇以文化惠民铸魂强精神、以移风易俗破旧树新风、以精细治理聚力促和谐,推动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在文化阵地建设上,按“高标准、多功能”要求打造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文化广场全覆盖,配套建设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文化客厅”遍布乡村角落。深挖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领域民间艺人资源,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戏曲、书画社团活动,形成“老中青少四代接力传习”的文化传承格局。在文明实践与移风易俗上,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在端午、元宵等传统节日举办包粽子、包汤圆等民俗活动,唤醒群众文化认同;同时指导各村制定“一村一约”,将婚俗改革、节地生态安葬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步配套“和美积分”激励细则,常态化开展“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民心。

未来,李庄镇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生态、文明四大维度建设,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发展更强劲、生态环境更优美、乡风文明更浓郁、群众生活更富足,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通讯员 杨浩)(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