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老垅村创新推行“板凳议事会”,将治理阵地搬到村民身边,把服务触角延伸到需求末梢,让基层治理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民生温度”,为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绘就民生幸福图景注入强劲活力。
红色领航,筑牢议事“强根基”。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坚持党建引领“板凳议事会”制度,以村党总支为核心,构建“党总支书记牵头、‘两委’干部包片、党员骨干带头”的组织体系。全村划分为8个治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员担任“议事联络员”,通过常态化收集诉求、组织议事,让“板凳议事会”真正落地见效。二是激活银发力量。激活“银发智库”赋能治理,邀请有威望、熟政策、善协调的退休老党员加入议事队伍,凭借其经验优势为议题讨论、矛盾化解支招,催生“党员带头议、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让“小板凳”成为党群同心的“连心桥”。截至目前,党员网格员累计收集村民诉求28条,组织议事活动5场,老党员参与矛盾调解9起,为基层议事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双线赋能,织密政策“传播网”。以“小板凳”为载体,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微课堂”。线上建“云端课堂”,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医保、养老、乡村振兴等政策动态,让政策“指尖可达”。线下设“田间课堂”,将课堂搬到广场、地头,以“小板凳围坐”形式,邀联系村领导解读政策、剖析案例,退休老干部“拉家常”讲红色故事,党员志愿者办“微党课”,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今年以来,线上推送内容46期,线下授课5场,覆盖村民600余人次,村民政策知晓率与认同感显著提升。
精准服务,绘就民生“幸福图”。一方面,构建“清单+服务”闭环机制,安排专人对村民“急难愁盼”诉求动态记录,形成“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与办结时限,以“板凳议事会”诉求为靶向,定制“微服务”,让服务精准滴灌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聚焦不同群体需求分类施策,针对出行痛点,协调资金完成2条道路拓宽;聚焦老年群体,组建“银发关爱队”,开展上门服务、健康体检;聚焦文化需求,举办端午、中秋主题活动,邀请文艺团体下乡演出。目前,累计收集诉求17条,15条办结,“微服务”惠及800余人次,以“绣花功夫”绘就民生幸福图景。(张家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