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五年零两个月,在自己家与龙山村的63公里的路上,满是扶贫检察机关干部杨峰辛勤奔忙的深深车辙印。
背着方便面来的“杨书记”
2015年,宿州市埇桥区检察院军转干部,担任法警的杨峰主动请缨奔赴埇桥区解集乡龙山村脱贫攻坚前线,接下了扶贫书记的担子。他以军人的魄力,向院领导郑重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改变龙山村面貌,让贫困户脱贫。”
村里没有街道、餐馆、商店,驻点没电视、空调、洗衣机,平原山地丘陵错落分布,村路断断续续交通不便,网速时好时坏,一日两餐简单凑合,热水澡几天攒一回回城再洗……杨峰与龙山村的初次交集后,翻出了行军床,还习惯了每次背2箱方便面进村。
扶贫任务多、急、重,现有的扶贫资料却不全面扎实,扶贫政策难以“下脚”,亟待扶贫干部擦亮“信息眼”。但龙山村的路,看着近,走着远。扶贫初期,有些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感到不理解、不支持,对“检察院来的书记”不信任,觉得跟农村工作差得远,“懂不懂?能不能?好不好?”
杨峰整合信息,划定了组织建设、村民基本情况、经济来源、种植养殖业产业结构、生活习俗、劳动力输出等调查重点,决定遍访结合政策宣讲的方式开展调研。白天,“追”到田间地头;晚上,将农户“堵”在家中;要外出的村民,“截”在半路;村里集中开会,则“围”住不放。上不去的山腰上,找不到的人也要找到,杨峰的足迹把龙山村的路丈量了一遍又一遍,他的“围追堵截”式走访,不厌其烦地讲解,让村民打破他们是“走过场”的认知。“杨书记是真想干好!”村民们慢慢转变了态度。
整整三个月,杨峰把1000余村户全部走遍,嗓子哑了、鞋走坏了、也晒黑了,“杨书记”成了村民眼里的“大熟脸”,他的龙山村扶贫账目,也越理越厚、越理越清晰了。
“党员红”铺设“最亮底色”
扶贫工作有没有成色,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针对该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制度缺失等问题,杨峰理清思路,决定把建强村两委班子作为首要任务,他全程参与换届选举工作,带领帮扶工作队员,分别深入各家各户,认真开展摸底排查、宣传发动和监督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做好政策引导和矛盾调处,真正把能力强、品行优、素质高,满腔热血为扶贫的好干部选入到了班子来。
制度管人管事才能管出效率。村里规章制度少、旧、缺,各项活动举措都是“习惯着来”,杨峰积极学习先进村经验,比照参考,帮助梳理完善了整套规范章程,村里大事小情有了依照。杨峰又向院里争取翻新村部大院,全新办公设备披鞍上马,软硬件都有了依靠。
党建“引路”,扶贫才能“上路”。杨峰与工作队员们划片包区,建立“小网格•大服务”工作模式。全面整合党员力量,党小组与扶贫小组同单位设置,党建与扶贫工作同考核共促进,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班、座谈会等,组织“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为村民排忧解难。将表现优秀的3名扶贫小组长吸纳进党员队伍,鼓励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果。
党员带头作用愈加突出,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双赢”格局逐渐形成。
“最怕村民说,来与不来都一样”
脱贫致富,资金是源头活水。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引得进,产业怎么扶得起……这些扶贫攻坚绕不开、躲不过、拖不起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围绕在杨峰心头。
杨峰与扶贫同志们一起,“拉赞助”、做推广、跑项目,在产业、医疗、教育、光伏等政策上主动争取。同时借力帮扶单位,在埇桥区检察院和龙山村之间牵线搭桥,争取人员与资金支持。
他们先后协调光伏电厂、沙发厂、温氏养猪场等数个项目落地开工,解决63个就业岗位;56户262万元的产业扶贫小额贷款获得审批,贫困户的种植养殖业收成喜人;59个建档立卡贫困生零负担无忧上学;416户纳入健康扶贫;29户获得政策兜底,生活有了保障……“输血+造血”让贫困户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检察院作为“娘家人”,更倾情投入200余万资金助力。
分摊水泥、平整压实、覆上路膜,二十余里被地形“割据”、晴日沟壑纵横、雨天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凝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们告别晴天尘雨天泥的日子,院里给杨峰新配的“走访”电瓶车也更稳了。
筹集资金、购买材料,协调供水站安装管网、水龙头、水表等,管道铺进每家每户,随着清洌的流水汩汩而出,村民们吃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为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小额贷养殖的“扶贫猪羊”长得白胖、结实,院里再启动“以购促扶”措施鼓励生产,养殖户依靠“致富猪羊”脱了贫。
筹建农业灌溉沟渠,引入农业生产的“活水”,各种作物长势喜人;“户改厕”全部完成,洁净了生活环境。
新安装的100余盏路灯让龙山村原本漆黑的夜晚“亮”了起来,大家在凉爽的夏夜,在投资新建的文化广场,伴着刚刚运抵的广场舞音响跳舞健身。
为残疾村民赠送轮椅、拐杖、助行架等残疾用品;为龙山小学送教学用品,为留守儿童送去教学用具;单双杠、腹肌板、荡版器等系列体育器材运抵……
村民们生活品质不断改善,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一点点发生着改变——阳光在光伏发电的硅板上、崭新路灯的玻璃罩上、文化广场的布景上、农业灌溉沟渠的粼粼水面上跳跃、流淌,如同杨峰的扶贫日记本上,不断增添着的灵动饱满、色彩斑斓的线条……
收获了感动,留下了亏欠
2019年初,杨峰在摸排中发现村民小云(化名)的丈夫在车祸中不幸去世,肇事人无力赔偿,小云一家因案致贫,一个人拉扯2个年幼的孩子十分不易。他认真研究国家司法救助政策,向埇桥区检察院提交报告,王道勇检察长亲自承办,杨峰积极走访收集司法救助申请材料,11月18日,5万元救助金交到小云手中,她向大家连声称谢,这起案件也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2020年1月,新冠疫情防控吃紧,他驻守一线,日走三万步,引导群众不出门、不聚集、正确佩戴口罩,监督公共场所消杀、测温等工作是否到位,劝导不理解的店铺暂时停业,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员,居家隔离的村民们接过他送的生活用品,一句“辛苦了”,他心里暖暖的。
村里独居的五保户老人刘大爷没有亲人,杨峰来村后,经常入户探望照顾,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用自己的工资给他补贴家用,慢慢地,刘大爷一有事,就找“小杨”,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8年,刘大爷去世,杨峰作为“扶贫儿女”,为他送行……
2018年5月,第一期扶贫工作结束后,村民们都希望他继续留任,杨峰又向扶贫办“续”了三年,担任扶贫工作副队长。村里需要他,但家庭也需要他,2000多个日月的驻村扶贫,离家就不知道何时回来,妻子一个人照顾老人和孩子,总是翘首以盼,但最终选择鼎力支持。2017年,杨峰的岳母去世,省扶贫验收迫在眉睫,妻子一个人操办后事,让杨峰安心扶贫,“小家交给我,你去,顾好大家!”家人的支持就像脚上系紧的鞋带,杨峰的扶贫路,走得坚定稳当。
驻村五年,地里的庄稼熟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的心也热了。(李文)(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