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刚下过雪的村庄里一片寂静。在泗县黄圩镇孙苏村有机肥加工厂里,“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
坐在高高的铲车里,该村农民孙克银熟练地操纵着操纵杆,前进、后退、铲料、倒料……一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笔者在和孙克银的工友交谈时了解到,孙克银家的9亩地流转出去之后,他就在这里干活了,土地租金加上在这里务工的收入,一年能挣上4万多块钱。
2016年,孙苏村能人大户孙云,在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元胡、养心菜和高筋小麦等。为给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肥料,孙云同时又建起了一座有机肥加工厂。从那时候起,孙克银就在加工厂里开起了铲车。忙好了半天的工作,孙克银从铲车走下来。他介绍说,把土地流转给了孙云之后,自己还在原来的土地上打工,这个钱挣的便利又踏实。“土地流转后又在自己‘地盘’上挣老板的钱,一块耕地能得到两份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的很好!”
在孙苏村,像孙克银这样,长期在有机肥加工厂里务工的村民就有20多人。每到元胡、小麦等作物收种时节,就有200多个农民在孙云的种植基地里干活。村民曹金保说,流转一亩地能收入800元,在地里务工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比原来在家“一个汗珠摔八瓣”地在田里忙活能收入2万多元强得多。
和孙克银不同,村民苏文利把家里的土地流转以后,安心在外地工厂打工。苏文利的家人说:“以前他出去打工,每到农忙的时候还要回来收庄稼,一来一回耽误挣钱,收下的粮食有时候还没有耽误的工钱多。这下子好了,打工收租两不误。”
近年,泗县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具有较强示范效应、龙头效应的专业种养大户,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村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资金规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更大保障。
截至目前,该县名录库家庭农场共1384家,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达14.1万亩。(单珊)(安徽日报驻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