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就知道,爸爸藏有宝贝!在我家大橱上的一只小木箱里,他不给人家动的。”57岁的胡水仙说起爸爸留下来的“红色宝贝”,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又充满回忆的童年岁月。
“爸爸当过骑兵、炮兵、侦察兵,腿上、脸上多处受伤,嘴巴还被子弹贯穿过……”胡水仙说,爸爸因为作战勇敢,曾经立过十几次军功,一枚枚军功章、一本本证书见证了爸爸的英勇瞬间。“可惜1969年家乡发洪水,只留下来三本立功证明书、三枚军功章,还有一本复员军人证明书。”
胡水仙的父亲叫胡长彩,出生在歙县水南的一个小山村,世代务农,生活很苦,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学木匠,随师傅流浪在外做工多年。1947年胡长彩在东北参加解放军(原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后改为三十八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部队从东北打到西南,接着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直到去世,爸爸从来没有向我们展示过他的军功章。”胡水仙告诉记者,父亲曾经跟他们兄妹四人说:“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没能过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相比他们,我有什么好讲的呢?”父亲复员后,先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歙县文具钟表厂、工艺厂工作,从来没有向外人提起过他在部队立功的经历,“即便是我们兄妹几个也不清楚。”
但是从留下来的几本证书上,胡水仙隐约能够想见父亲曾经历过的枪林弹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上,标明胡长彩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西南剿匪等,立大功9次——“某年某月,在某次战役或某个战斗或某项工作中,表现如何如何,都有记载。”在一份《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记载胡长彩于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被分别记三等功各一次。
在胡水仙的印象里,父亲只跟她说过一次1948年参加黑山战斗的往事。“战斗中他作为副机枪手,扛着重机枪,一直跑在前面。到达指定地点,马上配合原来的部队对敌人进行反击。敌人火力很猛,必须尽快解决。可扛着枪架子的机枪射手掉队了,怎么办?我爸爸急中生智,解下外面的皮带和里面的裤带,把机枪身子绑在一棵粗壮的树桠上,转动着枪身射击,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他自己是站着射击的,身体全部暴露在外,因此双脚被子弹打中多处。战斗结束后,不怕吃苦、勇敢作战的爸爸被记了大功。”
胡水仙说,得益于父亲的严格教育和优良家风的熏陶,兄妹四人后来都算是事业有成,“大哥是徽墨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二哥也立志将歙砚发扬光大,我自己也是歙砚的非遗传承人。”现在,4个家庭争着奉养80多岁的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而那几枚军功章和证书,也被母亲用手绢包起来放在箱底。“以后我们打算将这些红色文物捐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工作。”(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程茂枝 通讯员 吴宪鸿)